中新网青海海南7月24日电 题:青海湖绘就生物多样性和谐共生画卷
作者 张海雯
“从青海湖面积增长400平方公里,到湟鱼从濒危重返生态C位,甚至候鸟、水鸟、普氏原羚全线‘回归’,这一切背后,不是简单的‘天赐’,是几十年封湖育鱼、湿地修复、通道建设和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结果。”网络名人@时光探客在社交平台写道。
7月23日,参加“灵动江河·山宗水源之大美青海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媒体记者和网络名人们走进青海湖,探访了其“水-草-鱼-鸟-兽”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。
青海湖,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,是中国颜值最美的湖泊之一,也是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,生态地位突出而重要。
2024年,青海湖水体面积由2004年的4244.5平方公里增大到4650.08平方公里,增长了400余平方公里。
生长在这片水域中的青海湖裸鲤,俗称湟鱼,是青海湖“水-草-鱼-鸟-兽”共生生态系统的核心。其资源蕴藏量由2004年的5017.69吨恢复到2024年的12.75万吨,较保护初期增加49倍,从“濒危”降为“易危”物种。
得益于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的增强和湿地面积的增加,青海湖栖息水鸟数量由2007年开始监测的21.8万只增加到60.6万只。同时青海湖裸鲤数量的增加,也为水鸟提供了充沛的食物。
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也由2004年的106只增加到2024年的3400余只。
高原独有的“水-草-鱼-鸟-兽”生物多样性和谐共生画卷正徐徐展开……
网络名人@成小直将当日所见所闻所感分享到社交平台,他写道:“美景的背后,是当地人民几十年努力的成果!近二十年,青海湖生态治理堪称奇迹!”
“这些数字背后,是河道治理、草场修复、荒漠固沙等系统性工程的扎实落地,彰显着青海守护‘中华水塔’的坚定行动。”网络名人@天空菌说:“一路所见所闻,切实感受到了青海在生态保护上的决心与智慧。一路行来,高原用重焕的生机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奇迹。”(完)
rujin,beishengsuoyouzoudaoleyigexindeshizilukou。wangxiaodongshuo,beishengsuoerqiyijingluocheng,shiyanshihaiyaojixukuozhang,houxuxuyaogengduozijinzhichi,zhexieqiancongnaerlai,rengshibaizaimianqiandeyidaonanti。“beishengsuoxianzaishifouhaichengdanzhetizhigaigeshiyantiandezhongren?tadaodishiyijiashenmexingzhideyanjiujigou?zhexiedouhaimeiyoudinglun。”如(ru)今(jin),(,)北(bei)生(sheng)所(suo)又(you)走(zou)到(dao)了(le)一(yi)个(ge)新(xin)的(de)十(shi)字(zi)路(lu)口(kou)。(。)王(wang)晓(xiao)东(dong)说(shuo),(,)北(bei)生(sheng)所(suo)二(er)期(qi)已(yi)经(jing)落(luo)成(cheng),(,)实(shi)验(yan)室(shi)还(hai)要(yao)继(ji)续(xu)扩(kuo)张(zhang),(,)后(hou)续(xu)需(xu)要(yao)更(geng)多(duo)资(zi)金(jin)支(zhi)持(chi),(,)这(zhe)些(xie)钱(qian)从(cong)哪(na)儿(er)来(lai),(,)仍(reng)是(shi)摆(bai)在(zai)面(mian)前(qian)的(de)一(yi)道(dao)难(nan)题(ti)。(。)“(“)北(bei)生(sheng)所(suo)现(xian)在(zai)是(shi)否(fou)还(hai)承(cheng)担(dan)着(zhe)体(ti)制(zhi)改(gai)革(ge)试(shi)验(yan)田(tian)的(de)重(zhong)任(ren)?(?)它(ta)到(dao)底(di)是(shi)一(yi)家(jia)什(shen)么(me)性(xing)质(zhi)的(de)研(yan)究(jiu)机(ji)构(gou)?(?)这(zhe)些(xie)都(dou)还(hai)没(mei)有(you)定(ding)论(lun)。(。)”(”)
美以参与非法药品生产为由制裁中国实体个人,中方:损人害己
对于当前小麦收割形势,5月28日,河南省副省长刘尚进主持召开全省“三夏”生产视频调度会,强调要千方百计组织应急抢收和烘干晾晒,要把科学组织应急抢收和烘干晾晒作为工作重中之重,全面摸排烘干设备数量,确保应上尽上。中储粮等粮食收储企业要加大湿粮收购力度并及时烘干。各地尽可能扩展晾晒场所,最大限度减少小麦发生霉变。并配套十项应急抢收、烘干晾晒措施。